气剑体一致……动力链的思考

守孚老师道:“所谓内劲就是丹田劲,丹田是全身的中心,也是内劲的发源之所。唯有势势不离丹田,方能发出整劲。所谓一动无不动,是以丹田为中心向周身炸开。”

大侠问道:“势势不离丹田是否是势势意注丹田。”

守孚老师道:“势势意注丹田是练功法,每一招都从丹田起势,好像导弹从丹田起动经身体的各部发射出去一样。如果每一招每一式都如此练,在真的技击格斗时,丹田劲就会自然发生,不必专门意注丹田。事实上,在实战中,一切发生都捷如电闪,根本容不得你意注丹田。”

大侠又问:“势势不离丹田,在开始练得时候势必会很慢。”

守孚老师答道:“开始慢,但等丹田和身体各部贯通连接好以后,你的反应就会很快,快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因为那时一切都是丹田的自然本能反应。”

—— 引自网络

最初接触剑道的时候,我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拳击学习。而拳击的后手拳发力是从下肢蹬转开始的,逐级向上传递的力量。彼时我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个动力链的发力,所以练习剑道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剑道打击也是从下肢蹬转开始的动力链,并开始用这个动力链来理解剑道动作。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理解的过程非常坎坷而曲折。使用蹬地起始的动力链来打剑,在练习中遇到了几个理解上的难点:

1. 身体进不去。打击的力量如果是从脚起的,向前移动的力量也要从脚起,遇到很想快速打击的时候,脚上的力量更多传递到手,向前移动的分量就变少了。

2. 如何举刀?蹬地如何帮助身体把刀快速地举起来?

3. 退击是如何蹬地发力的?退击是右脚向前蹬地,如何给刀一个同样向前的力量?

在考过三段以后,对很多问题虽然没有道理上的理解,但是身体已经开始渐渐走向正确的方向了,再经过一段时间针对“举刀”和“打击时跳起”问题的纠正,对剑道动力链有了新的理解。

1. 剑道的动力核心是丹田。

2. 剑道的动力链是从丹田开始的,向上的打击和向下的移动两条。

下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丹田快速稳定地移动以及对丹田的有力支撑,打击基本交给上肢。从丹田开始的动力链,向下传导的过程,就是先经过髋部,再经过大腿、小腿、脚踝,最后到脚趾。

上肢举刀也好,落刀也好,都是从丹田,到肩背,再到大臂、小臂、腕、指。

举刀动力链:

https://b23.tv/8ZDOKB

1. 主动上旋肩胛骨,有意识地收缩前锯肌和斜方肌。而不是通过三角肌发力拖拽肩胛骨上旋。

2. 肘部弯曲不超过九十度,肘部弯曲越少,三角肌的阻力臂就越短,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3. 肩膀发力的角速度可以更有效地转变为线速度

移动动力链:

https://b23.tv/f3UF1z

1. 核心收紧可以避免下半身的发力散掉

这个发力的顺序很好地解决了上面的三个问题:

1. 身体的前移是从核心出发,依次靠臀大肌和和腘绳肌收缩、股四头肌收缩、小腿肌群收缩完成的。这个发力顺序可以保证身体的平直向前。打击的时候动力从核心出发,靠肩背肌群、上臂肌群、小臂肌群和手部肌群完成的。两者相辅相成却又互不干涉。想要加快打击,可以减少上身动力链的动作幅度(例如更小的举刀动作),不影响下身动力链的完成,只需要下身动力链也减少动作幅度就行。

2. 举刀是核心发力,和蹬地关系不大。所以可以原地举刀,也可以在滑步的时候举刀。滑步的时候举刀由于少了脚上的借力,更依赖核心发力,所以更难也更高级。

3. 核心从上身发力打击,从下身发力移动。所以向后的移动不影响向前打击的有力程度。下身发力时,左臀向后用多大的力,右腿向前就要用同样大的力。左腿是从腰、大腿发力,那么右腿也要从腰、大腿发力。表现到外在就是右膝盖向前顶。

考虑这样的动力链,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大动作练习的重要性:

1. 滑步素振:滑步是从核心出发的下肢移动,大动作素振的入门阶段是固定肘部和腕部,只用肩膀来完成的。这两者一个是下身动力链的基础,一个是上身动力链的基础,通过素振整合在一起。所以滑步素振的要点在于步伐要大,多使用臀部肌群、核心集群、髂腰肌等肌肉进行移动。身体无起伏,避免了膝关节过度参与。挥刀动作要大,肩背放松并且移动到极限。向上举刀的时候一定是肩背先发力,然后才是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弯曲甚至不弯曲;向下挥刀的时候也一定是先把大臂向下拉,然后才是肘关节、腕关节、手指依次发力。

2. 切返:同滑步素振一样,大动作的切返同时锻炼了上下两个动力链,所以要点也就必然是身体尽量不起伏,少使用膝盖,尽量大步移动。挥刀动作要大,尽量使用肩背发力等。

3. 大动作打面:用正确的动力链来驱动振足,同时延续之前上肢动力链的正确使用。

所以我理解对于动力链的掌握,也必然是基于大动作的基础练习来完成。

落刀时肘的发力,以两臂相夹为主,胳膊伸展为辅。类似卧推的发力。